谈画论道
《石破天惊的新印象》——常智奇(文艺评论家)
作者:www.jianghaicang.com    发布于:2017-06-28 21:42    点击:
      《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》(见《河北教育出版社》2003年版,江海沧上下卷),公开出版发行了!这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,初出茅庐便夺取了“西冷印社”篆刻大守赛金奖(且为第一名),同时出版《法门寺印谱》(见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》),引起中国印坛注目的江海沧个人来讲,是他篆刻艺术创作中的一件大事、幸事,也是他在印学艺术探索中的又一新收获。对中国当代印坛来讲,是一声石破天惊,“春雷冬笋欲抽芽”的新声音、新气象、新创造。它以凌空而起的诡谲之势,结束了秦汉以降,中国古典印学“镂形传神,雕象正名”的实用美学观念,开创了“造形抒情,镂象写意”的表现美学观念。它结束了拘泥篆字治印的古典时代,开创了一个立足篆字,但又不拘泥于篆字,广泛的吸取古文字学、美术、书法、易经等方面的艺术营养,重在表现艺术家个性精神的新时代。《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.江海沧上下卷》,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。正如美术评论家刘骁纯先生所言:“吴昌硕、齐白石则可视为篆刻史上传神阶段的终点,江海沧的新篆刻则处在写意阶段的起点上。”(见《序》)。
      《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.江海沧上下卷》的美学追求,首先表现在禅意、道味、儒学的整体合一方面。整个作品表现出凌空而起,超凡脱尘,空灵恬淡,虚怀若谷的美学品格。其神思、神韵、神彩、风骨、风神、风格在艺术美的殿堂中,漾溢出一种纯洁、灵慧的抒情之光。看得出,江海沧在创作中带有一种朝圣般的宗教虔诚,运刀击石,走近篆刻艺术的神圣异殿堂。中国的印学成熟于汉代,汉代是一个谶纬神学消融生命意识的时代。人的情感舒展、释放、渲泄的形式走向图案化和符号化。神性通过线的艺术,缕金雕石、铭刻“天人感应”的崇拜意志。没有神性的育化,汉印无法飞腾于艺术的高空。江海沧在创作《法门寺印谱》时,对佛学有过钻研。近几年,他又对《易经》潜心钻研。他生长在周公庙的旁边,耳濡目染了周公的道德人格的颂扬文词,儒、道、佛他兼收并蓄,合为一体。他对印的理解是:“印之道乃释之觉,儒之观,道之行也,赤文篆字乃知化穷神之符咒  谶纬也,其道大直通圣德。”他视篆刻为之“圣物”。正因为他对篆刻艺术有这种朝圣般的宗教崇拜心理,他的创作流露出一种超越时空的、变幻奇异的、想象丰富的、带有神秘的禅意、道味。有些符号,是借鉴了道家的一些符咒形式的;有些构图渗透着他对神性的尊敬和怯畏心理;有些造型流露出遗形忘我的出世意绪。也正是这种主体精神对篆刻艺术独立语言形式的敬畏、痴迷、崇拜、献身、殉道,使个性精神在张扬和表现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、通慧的、禅意的、悟道的美学色彩。例如:《灵》(90页),《阿弥陀佛》(60页),《引禅入书》(66页),《苍山如海》(42页),《为你心动》(14页),《留月弹经》(32页)等作品,都属于禅意、道味很浓的作品。这类作品直抒作者内心世界通神悟道的感受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,把心中世界理解的客观之神性用篆刻艺术的语言、形式、符号表现出来,使主、客之神性在篆刻这种神圣而至高无上的艺术形式中融这一体,成为了三神并立之势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表现的形式浸润着一种立体敬畏、崇拜客体的震摄意绪,重主观对客观的感受,重心理积淀的历史表意,多变形,多夸张,想象丰富,大气磅礴,震撼人心。
      这部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:立象尽意,率真抒情。中国篆刻艺术脱臼于甲骨文,发端于石鼓文,成熟于秦汉的篆隶文。中国的篆刻艺术是建立在篆字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形式。篆字的特定结体,石材的质料特定硬脆程度,有限空间的制约,刀刻的刚技术性功能等待,使这种艺术在有限与无限、历史与现实、实用与表现之间蹒跚而行。从吴昌硕,齐白石起,篆刻艺术才开始自觉的走向表意。江海沧在这里以率真、大胆、泼辣、诡谲的造型和娴熟、洗炼、传神的刀法,立象尽意,主观抒情,把写意向抒情方面大大地推进了一步。篆字结体是一个先在的基本形式,作者根据自己的表情达意的整体需要,对其进行变形、夸张,或采用运刀中的节奏和撞击造成的金石效果,或融进一些其它的因素来创造自己观念中的语境、意境、印境。形在这里是写作者胸中之意的符号,达意的目的是抒情。意在这里不仅上一种意念,也是一种意绪、意思,更是一种情意、诗意。江海沧这里达意是为表情。他用淋漓尽致的抒情,消解了吴昌硕、齐白石的写意。这里的抒情是在造型中的抒情,在运刀中的抒情,在留白中的抒情,在开合、放收、深浅、细粗中抒情。篆刻艺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:在简单中表现丰富,在纯粹中表现复杂、在有限中表现无限,在刚性中表现柔性…..通过这些综合效应,传达出一种关于宇宙、人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,即一种金石相击而育化的灵慧之思。江海沧正是在这里,显示出他的艺术价值和意义。例如:《为天下先》(54页)的布局就是别开新生面。字在结构、留白、刚直中显流利。《回家》(60页),“回”在“家”中,“家”阴“回”阳,深厚,质朴,阴阳平衡,红白不吞。《日长》,以道家阴阳鱼符号为“日”,以水中龙,海中龙为“长”,天圆地方,顶天立地。这种对“神成仙寿”的企盼,真是写意通神到极致。
      这部印谱的第三个特点是:篆中有书,篆中有画。篆刻艺术是一种对象形的金石把握方式。书画同源也有这方面的原因。篆中有书,是言其书法修养,为他的篆刻艺术拓宽了疆土。有许多字的结构,是利益于他的书法修养,才那样的变化。对于古文字学的深入研究,也给了他不尽的营养。江海沧的书法作品曾在国内许多赛事活动中获奖。他的书法创作先于篆刻。正是这种临池的深厚功力,使他才有可能踏上篆刻艺术的圣地。篆中有画,是言其绘画学养为他的篆刻艺术增添了许多艺术的灵性。江海沧的国画作品95年展出于北京“中国美术馆”,97年展出于上海“刘海粟美术馆”,轰动画坛。他的《四世同堂》画作96年在北京《翰海》以8.8万拍卖成交,足见其份量与价值。他的作品发表于《美术》、《江苏画刊》、《国画家》等刊物。由此,他在篆刻艺术的创作中,注入了一股浓郁的画意。例如:《了断》(38页),《神》(76页),《三味斋》(84页)等都属此类作品。也正因为这样,他的篆刻艺术创作,才显示出瑰丽多彩之境。
      这部作品第四个特点是:从民间美术中吸取了一定的营养。最明显的是从民间剪纸中吸取了一些东西。例如:书的封面“江海沧”三字中的海字的下部结构,就直接吸收了民间剪纸的一种符号,这是一种水中之灵的符号。
江海沧的篆刻艺术创新,没有去掉传统,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变,是在篆字基本结体上的夸张,是在汉印基础上一种革新。这里的创新,是在继承“印”的基本东西基础上的创新。
通观这部印谱,我们看得出,作者的心态是轻松的,创作的心灵是自由的。孔子的“游于艺”在这里得到了一种艺术的写照。江海沧,号无形浪人。他放浪形骇,无拘无束,来无影,去无踪,其独特孤立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常人所不解。正是这种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,凭天由性的游戏心态,使他的篆刻艺术创作获得了极大的心灵自由和灵感。
总之,江海沧的这部印谱,具有开宗立派,标新立异,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。我也希望他能够沿着这条创作路子,坚定不移的走下去,完善其美学风格,创作出更多更好,更新更美的艺术佳作。
【画家江海沧个人官方网站】 沪ICP备17036709号